下午的滂沱大雨中,推开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长阳路67号白马咖啡馆的那扇木门,灯光璀璨,彩色玻璃窗闪烁,仿佛重回八十年前流亡者的“心灵绿洲”。始于1939年,曾作为犹太难民心灵港湾的白马咖啡馆,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隔街相对,在历经半年的精心修缮与业态提升后,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向公众重新开放。
大雨滂沱中的白马咖啡馆
水彩画《白马咖啡馆》(朱开荣作)
据了解,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为逃离纳粹迫害,大量犹太难民远渡重洋来到上海虹口。在上海避难期间,同时在日军的严加看管下,莫斯伯格一家靠好友寄来的钱租下了一栋三层带阁楼的建筑,在长阳路、临潼路路口创办了白马咖啡馆,并且按照典型的维也纳风格进行了设计装修:咖啡、鲜花、音乐、雕塑、油画,犹太人面包师、调酒师、招待……莫斯伯格一家在战争中一直怀着重回维也纳的梦想,因此,它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,更是一个信息交流的驿站、一个抱团取暖的客厅、一个让漂泊的灵魂得以片刻安宁的“心灵绿洲”。维也纳心理学家布鲁诺·莫斯伯格在角落疾书梦境;柏林爱乐前首席小提琴手以咖啡杯为节拍,低吟勃拉姆斯的旋律;没有打字机的《法兰克福报》记者,在餐巾纸上写下《远东观察》的第一行……白马咖啡馆见证了那段“命运与共、守望相助”的艰难岁月,是上海人民以巨大包容心接纳并保护犹太难民的生动缩影,被誉为“东方诺亚方舟”上的温情一页。
照片见证历史
为什么要叫白马咖啡馆?在莫斯伯格的故乡维也纳,也有一家白马咖啡馆。咖啡馆老板爱上了女招待的故事,被当作创作灵感,改编成了歌剧《白马咖啡馆》,上演后深受欢迎,白马咖啡馆因此声名远扬。莫斯伯格对这出歌剧念念不忘,于是在上海虹口复制了一家。
今天咖啡馆的内外装饰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奥地利风格。2015年白马咖啡馆复建时,由于咖啡馆外观图纸在移除前得到了妥善保存,因此如今的白马咖啡馆按照1:1的比例恢复了原面貌,原建筑中的部分门、窗、楼梯扶手等构件进行了移装。
开放后的白马咖啡馆将成为一个复合文化空间
海派水彩画家、华山艺术馆执行馆长朱开荣专题创作的“艺述虹韵”的15副水彩作品在现场进行展出。其中,题为《白马咖啡馆》的作品尤为令观者动容,流动般的水汽氤氲中,四层小楼显得明澈亮丽。朱开荣说:“这次主题创作的虹口老建筑,是我多年精心策划并专注的一件事。希望借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,并充满感人故事的白马咖啡馆,用作品来展示、来讲述虹口的艺术韵味。”这幅《白马咖啡馆》绘于两年前,因为白马咖啡馆的重开,朱开荣又根据现状在画面中添上了彩色玻璃。
据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介绍,白马咖啡馆对公众开放后,将延续其温暖、包容的初心理念,打造成主题文创的集成平台,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,让历史可触摸、可带走;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,促进文明对话,成为国际文化的展示窗口;以及成为品质消费的新型空间,提供优质的咖啡饮品与文化体验,让公众在消费中感受历史。“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会客厅里,助推文旅融合、文商融合。”刘军说。
配资炒股开户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