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战局未歇,又迎来新的波澜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召集欧洲多国线上峰会,宣布由26个国家组成“乌克兰安全保障志愿联盟”。这一动作看似声势浩大,却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了更复杂的博弈:一边是欧洲展示团结的姿态,一边是俄罗斯怒火中烧;而在喧嚣之中,中国的冷静表态,反倒成为这一场乱局中的定音之锤。
9月4日,马克龙主持的巴黎峰会成为全场焦点。他宣布,已有26个国家签署加入联盟,计划在未来俄乌达成停火协议后,向乌克兰派遣地面、海上或空中部队。官方定义是“保障部队”,而非“维和部队”。他们声称不会进入前线作战,而是部署在乌克兰后方,目标是维持乌克兰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。
然而,这支所谓的联军还未成形,内部的分歧与顾虑已经显露。各国担心卷入正面冲突,真正愿意出兵的国家寥寥无几。军事专家普遍认为,这更像是一次政治动作,是向俄罗斯释放信号,也是欧洲在美国“甩锅”下的被动表态。
在这一轮操作背后,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。特朗普早在8月就公开表示,美国不会再为乌克兰“撒钱”,而是要求欧洲承担责任,通过北约采购美制装备继续援助基辅。换句话说,美国负责卖武器和提供情报,而欧洲则要出钱、出人、出面,成为乌克兰安全保障的实际承担者。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透露,特朗普虽承诺会提供防空和情报支持,但条件是欧洲必须凑够数万人的驻军规模。这种“你出兵我出货”的模式,令欧洲成为战争负担的直接承受者,也难怪不少人质疑,这支联军恐怕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
欧洲的表态迅速点燃了克里姆林宫的怒火。俄罗斯外交部强硬回应,任何外国部队驻扎乌克兰都不可接受,这是赤裸裸的干预。总统新闻秘书更是表示愿意邀请泽连斯基前往莫斯科谈判,结果遭到乌方直接拒绝。
眼下,俄乌已经进行了三轮谈判,但在停火条件上始终僵持不下。马克龙此时抛出驻军计划,无异于在谈判桌上扔下一枚“炸弹”。俄罗斯担心,所谓“保障部队”不过是北约驻军的前奏,因此更可能加快行动节奏,在停火前争夺更多战场主动权。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自然不会错过这场“外交大秀”。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欢迎26国的支持,称这将为乌克兰安全提供保障。紧接着,他又指责俄罗斯缺乏结束冲突的意愿,把停火无望的责任推向对手,同时暗示乌克兰需要更多的援助。
这种一方面拉拢西方情绪、另一方面向俄罗斯施压的做法,被外界评价为“危机公关式表演”。不过在谈判问题上,泽连斯基依旧面临尴尬。俄罗斯坚持在莫斯科会晤,而乌方则断然拒绝,双方依旧陷入心理博弈。
面对26国联盟,普京也在寻求盟友支撑。9月3日,他与金正恩在北京会晤,后者明确表态将一如既往支持俄罗斯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。虽然目前没有实质性军援的迹象,但朝鲜的公开表态足以让俄罗斯在舆论和外交层面不至于孤立。
在喧嚣的对抗氛围中,中国的表态格外引人注目。9月4日,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上提出“三不原则”:战场不外溢、战事不升级、各方不拱火。这番话直击问题核心,相当于为升温的局势泼下冷水。
中国从冲突爆发伊始,就提出了“四个应该”,始终围绕劝和促谈展开。在最新发言中,耿爽强调安全不可分割,指出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安全体系失衡。中方呼吁建立均衡、有效、可持续的安全框架,既回应俄罗斯的关切,也照顾到乌克兰的主权诉求。
面对外界对中国立场的质疑,中方也予以了有力回击:如果真提供了军援,战局不会是今天这样;如果真提供政治掩护,就不会不断强调尊重主权;如果不想停火,就不会推动成立“和平之友小组”。这些回应让中国的中立与建设性角色更加清晰。
26国联盟的宣布,让俄乌冲突再度升温。欧洲企图以集体行动展现团结,却因分歧重重显得虚有其表;美国将责任转嫁,自己却稳坐渔翁之利;俄罗斯与乌克兰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,难以找到突破口。而在这场乱局中,中国坚持对话、反对升级的立场,或许才是最接近解决问题的“定盘星”。
配资炒股开户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